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42节 (第2/3页)
,但是,欣赏程度绝不少于京城演出! 比方才独幕剧更要细致的布景与道具,令学生们实在按捺不住了。 “这就是京城报纸上所说,能够把物性体现出来的布景吧?竟然真能做到这个地步!” “真是不敢相信这些都是假的……” 戏剧是无法单凭文字去表述的,在报纸上看到,和想象的,与亲眼看到的都不尽相同,只有真的在台下观看,才能感受到那种真实的震撼。 有的学生并未去过京城,却能从这一方舞台,感受到布景师精心提炼元素组成的京城! 随着表演继续,他们再看这些来自京城的同学,那真实自然的演技,就更是惊叹了。 如今沪上许多知名的新剧演员,倚靠模仿西洋电影中的角色演出,但那终究是西洋人,他们的习惯和华夏人根本不同。 那种模仿出来的演技,总让人有一丝违和感,能感觉到这是戏。 但没办法,这时候,谁也不知道“华夏新剧”到底怎么演才最好。 而春雷剧社的学生,是被纪霜雨耳提面命,手把手指导过的,他们的演技也许还未精妙绝伦,在维克多眼里甚至还有很多破绽。 可是,刻苦训练展现出来的,绝对是十分自然而适合华夏人的表演方式! “原来可以这样演啊……” “还可以借用道具动作,演出这样的效果?” 同行看演出和单纯观众看演出就是不一样,大家在欣赏之余,时时有种恍然大悟,学到什么的感觉,也更能注意到细节,包括道具、灯光等对剧情的烘托、暗喻。 越看越觉得,不行,还得再看一遍! 维克多观看需要借助翻译,但不妨碍他理解其他部分。和前些日子观看沪上新剧的感受大不相同,果然,华夏国土太大了,你以为水平仅止沪上新剧这样? 不,原来在北方另一个城市,他们的都城,还有人已经排出了这样的戏剧。而且是多元化发展,既有贯彻写实风,成熟不输欧西,甚至在舞美设计更胜一筹的风格。还有融入更多本土写意风的风格。 这些演员的演技,维克多隐隐察觉到了其他国外成熟表演体系的痕迹,又不是全然的,明显进行了本土化的融合。 当剧情开始进入人物关系的爆发节点时,翻译开始疯狂冒汗水。 这么些人物,他自己记得都有点混乱,还要翻译给维克多听,什么这俩人抱错了,那俩人本来是亲戚关系但又恋爱了,再加上东西方对亲戚的称呼不太一样…… 翻译:让我死吧!! 最后听得也很累的维克多同样摸了一把汗,“算了算了,看完再捋。” 家庭剧受众的确是广,其狗血纠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,别看学生们老用英法语言演出欧西剧目,在排演成熟的《绝色》面前,还是诚实地一头栽进去了。 看到后面,绝大多数学生其实已经顾不上去分析这里头的手法了,完全被剧情吸引。 尤其是这不是纯粹的狗血,主角是有成长,思想是与时代潮流契合的。 最后落幕之时,掌声足足响了五分钟。 到演员出来谢幕,这掌声便又再翻了翻。 沪上高校剧社的学生站起来高喊:“好样的!这应当是我们该排的新剧!” “写华夏之实,述社会故事!” “开场的独幕剧,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写意特性与戏曲身法,也很值得学习——” “同学们,咱们下月也搬演这出戏剧吧?” 魏可声也是头一次看完,他和师弟交流多,也知道这个剧本内容,但真正看到搬演在舞台,效果还是大大不同,涉及到演员演出方式和舞美等等因素。 魏可声激动得完全忽略了维克多,自己就冲到台下去了,冲着台上的于见青大喊:“见青,你们定要多留几日,容我们镜鉴啊!” 春雷剧社本来只打算演五日的,但魏可声一看就感觉了,这不行,五日完全不够的啊。 看到沪上的观众也被征服,于见青有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,他们在京城演完之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