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51节 (第2/2页)
一样。 他偷偷瞥了一眼吴品妍。 吴品妍大大方方地把她的那份文档递给了李梓睿。 李梓睿定睛一看,只见林知夏为吴品妍写道:你的观点很好,据我所知,目前领域内还没有哪个研究组在钻研这个方向。如果你有时间、有兴趣,可以来实验室和我们一起做量子计算模型。 吴品妍面含笑意,悄悄地说:“林老师让我去他们的实验室,我要读博了。” 另一位名叫韩广的同学插话道:“我想申请麻省理工……” 林知夏清了清嗓子:“请你们听我说话。” 教室内一瞬间安静到落针可闻。 林知夏又把打印好的文件分发给四位学生。那文件的第一页是本次大作业的附加题,后两页则是林知夏新出的题目。她想教会大家如何举一反三。 她开始讲题:“这道题目里的代码片段,最多能纠正一个bit(位)的翻转错误,输出状态还是有问题,这说明了什么?” 韩广举手回答:“说明我们必须使用完整的量子代码。” “对,你说得很好,”林知夏补充道,“放进这道题的背景里,为了纠正bit flip errors(位翻转错误)和phase flip errors(相位翻转错误),我们要用完整的量子代码[1]。” 林知夏在黑板上画图,很有技巧地转变题型,让每一位同学依次作答。 韩广答得最快,还能拓展思路。 吴品妍的反应也很敏捷。 而李梓睿思考了十几秒,韩广就双手抱拳,在他的座位上笑了笑。 李梓睿最终也没能成功回答林知夏的问题。 他给自己找了个台阶:“林老师,我刚才忘讲了,谢谢你给我们改作业,评语写了那么长的一大段。林老师辛苦了。” 然而林知夏不吃这一套。 她把话题转回了题目本身。 她不断引导学生发言,态度和蔼,语气温柔。 即便如此,李梓睿还是感到了压力。他时不时地看一眼手表,只盼着这堂辅导课尽快结束。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三点整,他第一个走出教室,刚好和江逾白打了个照面。 江逾白问他:“你们下课了吗?” 李梓睿微微颔首:“刚下。” 江逾白见他表情有异,便问:“你这堂课听得顺利吗?” 李梓睿的成绩其实还可以。他每次考试的均分都在60分左右,一般70分以上就算优秀。但他以前的导师都没有每周给他写几千字的反馈意见,也没有在上课的时候频繁地喊他讲话,他既感觉自己受到了导师的重视,又感觉自己配不上她的关注。 他叹了口气,忍不住说:“哎,这学期我都不想出去度假了,我要在家学习。” 作者有话要说:[1]参考加州伯克利大学《量子物理》课后习题 第119章 审稿 江逾白非常理解李梓睿。 多年前,江逾白的心态与李梓睿类似,甚至还要更严重一些。 江逾白记得,他当时放弃了度假,也放弃了聚会,日常娱乐活动只包括绘制《探索宇宙》漫画,以及在操场上吊单杠。哪怕他和林知夏玩得很开心,他也固执地认定,他并没有沦陷,他只是在灵活地运用计谋,好让竞争对手掉以轻心。 江逾白的眼神变得有些复杂。 李梓睿冲他招手:“我真的头大哦,不聊了,我回去学习了。” “加油。”江逾白真诚地祝福道。 李梓睿斜挎着书包,行色匆匆地走远了。 班上的另外三位学生陆续走出教室,名叫韩广的那位男生还在和林知夏聊天:“我上学期的论文投了《physical review letters》。” 江逾白听说过《physical review letters》,他知道这是物理学的顶级期刊,本科生能在这种期刊上发一篇论文就很了不起。 林知夏读本科时,在《physical review letters》上连发两篇文章,再次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。但她一如既往,谢绝一切采访,生怕自己误入被众人审视的处境。 韩广显然知道林知夏的学术背景。他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他目前的状况:“我投稿三个月,前天我收到三个审稿人的回复。两个审稿人叫我换模型,重新计算……” 本月上旬,林知夏的导师在休假之前,特意为林知夏牵线搭桥,让她成为了顶级期刊的审稿人。她接受了期刊编辑的邀请。她的电脑里还躺着两篇论文,等待她的审核。 因此,她对韩广很上心:“三个审稿人给你的意见都是正面的吗?” “蛮好,他们都写了正面评价。”韩广答道。 “那你不要担心,”林知夏分享她的经验,“你参照审稿人的意见,仔细检查你的论文,缺什么补什么。如果审稿人的观点不对,你及时和他们联系,有沟通才有进步。” 韩广忽地笑了:“我不大清楚审稿人是对是错。” “你是独立作者吗?”林知夏又问,“你有找过老师吗?” 韩广拉开书包拉链,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论文和审稿意见:“我老师去了马普所。”